中国芯片,艰难一役

单从数据看来,中国芯片产业欣欣向荣。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出口了 2981 亿块集成电路,出口金额达到 1595 亿美元。这使其超过手机,成为出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来到进口数据方面,2024 年,我国进口了 5492 亿块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达到 3856 亿美元。魏少军教授在 ICCAD 2024 年的演讲中也指出,2024 年,中国集成电路的销售预测为 6460.4 亿元,同比增长 11.9%。

 

然而,正如魏少军教授所说:" 中国芯片设计业的市场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

 

他指出,中国芯片设计业的主战场还集中在通信和消费类电子领域,在计算机领域的份额只有 10% 左右,与国际上计算机芯片占市场 25% 的比例差距明显。进入近年,虽然发展迅猛,但在内卷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急需找到突围之路。

 

纵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中国芯片,正在面临艰难一役。

 

先进芯片,围追堵截

 

因为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的火热,市场对先进芯片的需求水涨船高。这主要归因于其背后巨大的算力要求。以引起这波人工智能浪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公开数据显示,OpenAI 的 Sora 视频生成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所需要的算力需求分别达到了 GPT-4 的 4.5 倍和近 400 倍。后续的 GPT-4o 和 GPT-5 的算力需求,也呈指数级增长。市场对先进芯片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知名分析机构 Gartner 预测,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 ( GenAI ) 正在推动数据中心对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2024 年,用于服务器的人工智能加速器(用于替换 CPU 的数据处理)的价值将达到 210 亿美元,这个数字到 2028 年将增至 330 亿美元。

 

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在一月的财报电话会上也预计道,2025 年人工智能(AI ) 需求仍维持强劲,AI 加速器营收可望再翻倍;2024 年至 2029 年 AI 加速器营收年复合增长率接近 45%。

 

于是,打造更强的 AI 芯片,就成为了厂商的迫切需求。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从材料供应商、IP 供应商、EDA 商,再到晶圆代工厂、封装测试工厂都在为打造更强大的芯片各出奇招。

 

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被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和地区将我们排除在外。从一开始不让我们买最先进的芯片,到频繁升级限制措施。再到不让我们买必要的设备,不让我们打造自己的先进芯片,围绕整个产业链自上而下围追堵截我们。过去两年,我国一些打造 Arm 服务器芯片和 GPGPU 芯片的企业举步维艰,除了与过去这段时间的投资市场的骤然转冷有关以外,也与针对我们的芯片限制频繁升级有着莫大的关系。

 

魏少军教授在 ICCAD 2024 的峰会演讲中也谈到,伴随着外部先进加工资源对我国芯片设计企业关闭,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所能使用的制造技术不再像之前那样丰富。" 之前,中国芯片设计业一直处在追赶的道路上,依靠工艺技术的进步和 EDA 工具的进步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变了,需要我们在技术创新上更为关注不依赖先进工艺的设计技术。" 魏少军教授接着说。他进一步指出,有两条技术路径值得大家探索:一是架构的创新,有识之士早就预见到 " 当前是计算机架构创新的黄金年代 ";二是微系统集成。从封装技术演进而来的三维集成技术正逐渐走向前台。

 

魏少军教授直言,我们到了下决心发展自己的技术生态体系的时候了,否则将永远无法摆脱跟在别人后面亦步办趋的被动局面。

 

传统芯片,四面夹击

 

在先进芯片到处收到掣肘的同时,中国厂商转向大力发展别人眼里的传统(主流)芯片。从市场的发展需求来看,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谓 " 传统 "(或 " 主流 ")芯片,是指采用成熟但仍在不断发展的制造工艺制造。大体而言,我们将传统设备定义为采用 28 纳米 ( nm ) 或更先进技术生产的设备。传统芯片无处不在。虽然尖端芯片或微处理器在关键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大多数汽车、飞机、家用电器、宽带、消费电子产品、工厂自动化系统、军事系统和医疗设备的生产都涉及传统芯片。这些设备在美国制造业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意味着传统芯片供应中断会对美国制造业和下游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大国,我们国家对这些传统芯片的需求是庞大的。叠加过去几年的缺货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内厂商抓住这个机遇,在这个市场迅速崛起。

 

一方面,中国厂商在包括 MCU、模拟器件、射频器件、功率器件、传感器和无线芯片上面发力,打造在这些芯片方面的实力。过去几年,国内厂商也在这些领域打造了出色号召力。例如在 MCU 方面,国内涌现了兆易创新和中颖等领先厂商;在模拟器件方面,纳芯微和圣邦等也率先突围;射频器件领域,唯捷创芯和卓胜微等也表现优越;功率器件方面,士兰微和芯联集成等也表现出色;其他诸如传感器和无线芯片等领域,也跑出了多家领先的本土芯片公司。

 

另一方面,国内在传统芯片制造方面也齐头并进。根据市调机构 TrendForce 在去年发布的报告,中国大陆扩大投入成熟制程(28nm 及更成熟的制程),预计 2027 年中国大陆成熟制程产能占比可达 39%,且若设备取得进度顺利,仍有增长空间。

 

然而,和先进芯片一样,美国也对中国传统芯片欲加之罪。据报道,拜登政府于 12 月底启动了对中国传统芯片的调查。特朗普政府也考虑通过征收关税或采取其他措施阻止中国芯片进入美国市场。

再者,包括 ST、TI 在内的领先海外厂商,也正在凭借资深雄厚的实力,在国内利用价格战,与中国本土厂商 " 开战 "。以 TI 为例,有知情人士告诉笔者,依赖于过去几年建设的晶圆厂,TI 有能力打造很有成本优势的芯片,让他们有实力去开展 " 价格战 "。

 

知情人士指出,有些厂商甚至会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去卖芯片清库存。考虑到这些厂商对市场的号召力,他们的这些做法,严重点来说,有可能会将正在成长的中国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当中。这也正是为何早前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成熟制程芯片展开反补贴调查的原因。

 

1 月 16 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内有关芯片产业反映,一段时间以来,拜登政府对芯片行业给予了大量补贴,美企业因此获得了不公平竞争优势,并对华低价出口相关成熟制程芯片产品,损害了中国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在传统芯片方面,我国厂商也遭受四面夹击。

 

写在最后

 

其实最近在与行业人士讨论的时候,面对频频升级的芯片限制政策,他们对中国芯片的未来虽然表现了担忧,但他们也坚信,在全产业链群策群力的推动下,中国芯片产业也必然能走出属于自身的一条崛起之路。

 

如上所述,中国芯片公司在不少领域取得突破,中国公司已经能在多个方面叫板海外巨头,这不但是中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盘,也是当前海外竞争态势下的中国企业底气。再者,早些年粗放式发展的中国芯片产业,进入了整合期,这给了拥有资金和技术资本的企业做大做强的机会。

 

为此笔者认为,中国芯片必然能取得突围。正如 ASML CEO Christophe Fouquet 所说:" 尽管受到限制,科技公司无法获得尖端芯片和制造芯片所需的设备,但它们始终在寻找进步的方法。"

 

来源:半导体观察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行业资讯

我们是专业的云计算数据平台